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趙剛:另一種現實


































早在國際當代繪畫市場中穩佔一席之地的畫家趙剛,本月於大未來林舍畫廊推出個展「另一個現實(Another Reality)」,並展出「Imperial Collection」系列繪畫新作,這批繪畫的創作藍本主要來自於藝術家手上的一本「清宮收藏」。擅長政治諷喻的藝術家趙剛表示之所以選擇這樣的主題,一方面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這些「皇家系列收藏」中有種說不出的詭異與荒謬,另一方面,也是對自身身份認同政治的再一次反思。此反思主要是對於近年中國的一種特殊風潮,仿若所有人都拼命地在滿地碎片的廢墟中;企圖挖掘並重建屬於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價值與認同。然而,此一風潮對原為滿人貴族的藝術家趙剛而言難免格外諷刺,因為縱覽這些如今被視為的國家文化珍寶的鍋碗瓢盆,在文革時期趙剛老家被抄家之時,已有太多相似之物在當時被視為糞土且被砸的粉碎。

在文革肅殺濃霧仍籠罩整個中國之際,年輕趙剛的藝術才能僅有過兩次於「星星美展」中的亮相。而到了文革陰霾逐漸散去的80年代,趙剛隨即前往歐美求學,其後不僅快速地在藝術表現上獲得了肯定且廣泛受邀,亦遞下亮眼的銷售成績。在西方世界中,趙剛的藝術生命打從一開始走的就是虎虎生風,除展演資歷豐富,亦不乏國際之名畫廊的代理邀請。然而90年代後趙剛丟下了過去倍受肯定的抽象風格繪畫,跑去華爾街做了幾年經理人,又在美國知名的巴德學院(BARD Collage)攻讀了一個實驗電影碩士。幾年過後趙剛才又重回繪畫之路,在陸續經過幾家歐美畫廊經濟之後,最終於2006年返回北京定居。

曾有不少人使用「壞畫」(bad painting)」形容趙剛的繪畫作品,但這標籤或許也不那麼必要,因為與其說趙剛是致力於以繪畫風格挑戰「有教養的視覺品味」,不如說「繪畫的傳統技法與美學考量」在趙剛的創作中並不那麼重要。藝術家依據某一藍本的繪畫手法,在東方繪畫脈絡中或許可追溯至「臨摹」傳統,但若思考趙剛於歐美求學的年代,那正好是「挪用(appropriation)」與「解拼貼(decollage)」等後現代美學手法盛行之際。而眾所皆知這類型後現代繪畫的核心關懷,從來不是繪畫的美學視覺品味的歡愉與否,而是透過畫中元素的扭曲、重組、篡改,去歪曲並破壞其「摹本」的原始意義。換言之這樣的繪畫創作中的美學手法,實際上與70年代國際情境主義者(situationnism)的「異軌(detournement)」或反全球化運動中的「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十分接近,都是企圖從制式的歸訓社會中挖掘出口的嘗試。趙剛亦表示即便藍本範疇明確,但圖像選取上仍不容易,有時候翻了半天也沒看上一張,有時候挑好藍本但顏料一抹又覺得不對。對他而言繪畫得以展開的起點,必須建立在藍本圖像本身的瑕疵或弔詭之處,正因為在那裡「藍本」顯露了其圖像秩序的錯位與縫隙,而此空間正是後現代繪畫這「違法之徒」得潛入香閨的絕佳入口。畫家的顏料那從細小缺口滲入、擴張、又在下個瞬間扭反了整個圖像敘事,並最終將整幅原本屬於固定脈絡(國族、文明、倫理、歷史)的圖像徹底佔領為藝術家的美學場域。而這征戰場域又被安插了滿滿的;由藝術家精心設計的暗喻、諷刺、以及乏人深省的幽默。也正是在這樣一種乍看自在隨性,實則巧奪天機的安排之下,政治諷喻與身份認同政治這兩種不盡相同的藝術語境,能夠在同一幅繪畫平面上,以強烈且激昂的姿態完美地融合融起來。




(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2013年五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