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從「Post Office」與「理解的尺度」窺探當代展演的某種未來

























如果大型雙年展之所以總是引人關注,是由於它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當代藝術的未來,那麼在雙年展被視為前瞻指標的另一邊,我們不妨思考,在這可見的「前瞻性」能夠被現形的背後,難道不也必須奠基於更多藏於不可見的青澀實驗?在台灣當代藝術社群目不轉睛地盯著「雙年展與其不滿」的同時,兩個由藝術學院畢業生所組織的藝術團隊也正在處理各自的現實轉變。它們分別是「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以下簡稱「打開」)」以及「乒乓藝術工作站(以下簡稱「乒乓」)」。之所以特別提起這兩個團隊,首先是他們都從學院裡吸收了一定的當代藝術/策展知識,同時也擁有各自的實體空間以供展覽實踐,也因此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年輕藝術家/策展人的最佳實驗場。諷刺的是,逼使他們必須轉變的現實也正是在此(營運成本),巧的是在今年十二月,這兩個團隊不約而同的以展覽為形式,交出各自的最新成績:「理解的尺度」與「Post Office」。

以創作者為主要成員的「打開」成立至今已超過十年,早期由成員共同分擔位於板橋的工作站開銷,09年起獲得忠泰藝術基金會贊助後移居至城中藝術街區,而城中計畫結束後,「打開」的未來一度蒙上一層濃厚的迷霧。然而命定巧合對於藝術的影響力向來不可忽視,在站長許家維偶然結識泰國雙人組藝術家jiandyin並進行一整年的討論後,「打開」決定於今年8月,整組成員連帶空間一起進駐曼谷。新成立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曼谷空間」坐落於曼谷中國城的一棟三層樓公寓,這棟老舊的公寓過去十五年間也曾兩度被藝術團體進駐,承接了這棟建築的「打開」當然不會辜負這段歷史,一落腳就以「台泰熱(Thai Tai Fever)」計劃之名,密集地策劃了多項在地的交流與展演計劃,並促成12月在曼谷當代藝術中心的「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以「理解」為名,連家都搬過海的「打開」肯定玩的比誰都更真,更熱血。據打開成員施佩君表示,此刻他們正密集計劃下個階段的延伸,並準備把整個展覽以原班陣容在台重現。然而或許最值得期待的,是返台後的「打開」將提供給我們什麼新的想像。


Post Office堪稱乒乓的2012年度巨獻,卻也同時是乒乓在現有空間的告別之作。多以策展人為主的乒乓成立至今四年,各種實驗導向的展覽/駐村/工作坊/趴踢,乒乓玩過的從來不少。而他們最新的實驗:Post Office,則是一個起於今年三月的長期展演計劃,旨在討論藝術的生產過程與生產關係。在三月份的第一次發表上,主展場被改造成泛著死白燈光的辦公室場景,成員們各個衣裝筆挺,一本正經的以投影片簡報即將發展的作品計劃,讓Post Office在開端就留下了鮮明的形象。九個月過去,階段報告「匯報展」在十二月上檔,伴隨藝術家與策展人的長期討論,各個作品計劃也都有了不同的進展,一些作品開始進行水平的類比性延伸,或透過不斷追溯還原出創作的靈感起點,即便是沒達到預期目標的計劃,也可說得上是失敗的頗具藝術性。為了這次的呈現,乒乓依照每件作品個別需求,製作了一組環繞整個展場的木造支架,並將所有的作品鑲嵌於其上。收起表演性,將心思專注於作品靜態陳設的細節,在資源有限下,乒乓向我們呈現的除了當代藝術所特有的能動性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這些調整/變形背後與現實密切相關的結構性問題。與「打開」不同,乒乓暫時不打算尋找新的空間,將改為單純以團隊之名延續。對此結果,我曾問到乒乓的成員陳璽安,他回答:「似乎也是時候往下個階段走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