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邱志杰:星叢式的藝術生產

































1969年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畢業於中國美院,,現任中國美院綜合藝術系副教授、中國美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個人創作與寫作之外,邱志杰以策展人身份所策劃的《後感性:異形與幻想》與《2012上海雙年展:重新發電》都為當代藝術社群帶來了大量的討論與影響。

我們似乎很難精確的框架或描述如邱志杰這樣的一位藝術家,這份困難首先來自於其身兼策展/論述寫作/空間經營的多重身份,再者則是其過往創作在形式、媒材、領域、命題上的廣泛與多元亦難以三言兩語說完。不過在其如同星叢(star cluster)般多樣的藝術生產中,只要稍稍定神,我們馬上就能覓得一道穩固且濃稠的東方水墨軸線。且此線並不隱晦,甚至可謂為一朝向東方人文傳統與水墨精神的康莊大道。自90年代起,邱志杰就以一系列的批判性操作;延伸或翻轉東方水墨與人文歷史命題而為人著稱。藝術家透過這些大量且多樣的創作,不斷逼使人們重新思考眼前的華人世界,如:批判東方臨摹傳統的《重複書寫蘭亭序一千遍》、反思碑文的歷史與政治意義的《革命話語的紀念碑》、操作在中文部首、字形與字義之間的實驗書法《說文解字》、抹除水墨畫中的山水主體,只留下用於點景的局部物件的《山水點景》、以及透過靜態攝影的慢速舖光,以光的軌跡寫下該相片所屬「節氣」的《光寫書法:24詩品》。

然而,即便熟稔於對藝術的觀念性操作,邱志杰卻並不只是躲在其命題的外部進行隔岸觀火式的批判。而是與之相反,邱志杰在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的同時,明顯地仍保持著對於水墨傳統的一種獨特熱情。不同於多數習慣於操作觀念而忽視「手工」當代藝術家,邱志杰的藝術創作即便總以觀念為主,卻也時常提及「自己動筆畫」的重要性。也因此邱志杰的創作中我們仍時常可見一種必須透過長年修習方可展現「筆墨工夫」,經常地在其創作間穿梭。特別如其2013年的新作《懷舊的人》,更是以三聯幅水墨直接地向我們鋪展了一種驚人的繪畫性張力。或許,正是這份「進行對某命題的批判/實驗/翻轉/操作的同時,並不離開這命題本身」的主體位置,才使其作品總是展現著一種特殊的魅力,或甚至可以這麼說:一種銘刻於邱志杰名下的獨特才情。





(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2013年五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