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諾拉德.溫杜拉(Ronald Ventura): 在黑夜裡看見彩虹




























自從在菲律賓金融首都馬卡蒂(Makati)的首次個展「萬零日」(All Souls Day)後,至今不過短短十多年。轉眼間,杜拉(Ronald Ventura)不僅已是全球知名的重要藝術家,且其作品在藝術市場中獲得的巨大成功與影響力,也早已溢出了菲律賓、東南亞或亞洲的邊界,成為國際各大拍場不容忽視的指標。1973年出生於馬尼拉的溫杜拉,創作型態既多變且多元,即便經常裹著一層黑暗而堅硬的表層基調,卻又埋藏不住裡層充滿奇想的繽紛本質,媒材與藝術語言的分野從來無法框限他,信仰、政治、歷史、種族與性別無一不是其創作的註腳;跟隨著藝術家屢次突破觀眾預想的狂放創意,各種形式、符碼如夏季繁花般恣意增生,其不僅是藝術與美學層面的才情伸展,同時也牽繫著藝術家與社會現實中的提問與洞見。


擬仿翻轉:幻想與真實的三明治美學

經常以幻想(Fantasy)為關鍵字,卻又從來不忽視與其緊密關聯的現實。溫杜拉經常使用動漫體系中,將對象的現實細節一一抹平,同時把部分特質特予以誇飾,將其從真實世界的平凡位置,轉化成圖像世界中的鎂光燈焦點的常用手法。與此同時,亦結合了繪畫的照相寫實(Photorealism)傳統中,以近乎超越人眼辨識度的精密刻畫,使描繪對象產生比現實所見更加真實靈動的美學操作。前者可對應到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對「擬像」(Simulation)與「超級真實」(Hyperreality)的闡述——經過真實、擬仿,以及對擬仿物的再擬仿,層層轉化的動漫圖像即便已經失去其與原初對象的相似性與脈絡關聯,卻又反倒藉此獲得「比真實更有真實感」的鮮明形象。溫杜拉筆下這些現實脈絡已然遺失其擬仿脈絡的圖像,某種程度上已可被視為一誕生於人類心智的純粹幻想之創造。而另一方面,又因藝術家以人為、手工且高度擬真的手法描繪這些幻想場景,無論是關於畫中對象身處的幻想空間,又或者是對應著繪畫製程的種種痕跡,緊扣細節與環境的銳利目光,為幻想圖像製造了一充滿現實張力的肉身,並使這遊走於幻想與現實間獨特操作,成為藝術家口中「猶如三明治般」的獨特藝術語言。

藝術家指出,幻想與現實經常僅有一線之隔,或正是透過將對象視為幻想方能指出其對立的己方屬於現實。在此看似穩固,實則翻轉不休的二元關係中,溫杜拉無意於辨識或指出其中的真假與是非,而是以其創作建造聯繫此二元體系的橋樑,並帶領觀眾盡情的享受其各自所感受到的黑暗與光明。也因此即便溫杜拉的藝術語言反覆出現著黑暗元素與可愛造型的交揉,但此暴力、殘酷與動漫元素的混合並未成為另一種商品敗物的美學品味,而是不斷從中散發出一濃郁、深邃且耐人尋味的反思氣息。在視覺的驚奇、作品詮釋的無垠與靜默中,藝術家的不斷推陳出新成為了一條與時代並肩的進路。



新獵場:在人獸的交錯關照中找尋可居之地

在月前的201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梵藝術中心將藝術家早先於米蘭發表的新作《狩獵場》(Hunting a New Ground)完整移植至展會現場。以巨大而色彩繽紛的樹狀裝置《肉、飽足、迷思》(Meats, Meets, Myths)為中心,展開一系列由不合比例的厚重黑色畫框所包裹呈現的精緻畫作。此次發表,不僅是繼2011年於台北信義誠品推出的「HUMANIME類人類.魔幻超現實」後,梵藝術中心在台舉辦的第二次溫杜拉個展,且也是藝術家在台灣唯二的個展呈現。透過這時隔四年的時空間隔,以及藝術語言與作品關懷上的差異,不僅提供了我們一面仔細端詳溫杜拉創作轉進的透鏡,同時也是在藝術家多變性格中檢閱其不變核心的珍貴機會。
以自我策展(self-curating)的姿態整合繪畫與雕塑,且綿密的巧妙安排鉛筆、油彩、壓克力、畫布底材、玻璃纖維與天然物料的材質關係;繪畫形式時細緻如同相片、時如圖案拼接,又有時保持如素描手稿般的繪畫性魅力。在層層堆疊的繪畫操作之餘,藝術家細緻的讓底材與畫布紋理於畫面邊緣現身,並與其精心雕琢,飽富立體雕飾與物物質量感的畫框緊密相鄰。既是繪畫又如雕塑,而之於藝術家此一領域分野毫不重要,因為無論是畫面、畫框、以天然樹枝構成的獸型雕塑,或被上述元素所包圍,結合了人骨關節造型與樹木整體形象的大型玻璃纖維裝置裝置《肉、飽足、迷思》,都僅是《狩獵場》做為一件「作品」的組件。在這人獸並存的整體作品態勢中,藝術家指出,人類文明創造了區分人/獸的規則與界線,但今日人們的生存與競爭方式,卻又越來越無法遮掩其中生猛而殘酷的獸性。與此同時,即便是人類文化制定了人獸的界分,但今日的大眾文化又不斷地將動物擬人化,使動物們遠離了其根本的生存法則與獸性,化為比人們更俱人類靈性的特殊對象。

對此弔詭的文明進展的觀察與提示,已然不似藝術家早期根植其生長環境的創作方法,而是直指著全球與普世的文化現象,並將寬宏的世界圖像凝縮在單一創作系列中的老辣操作。總順著創意的自由湧現而前進,故除了對藝術本身與人類心智的持續反思之外,連溫杜拉本人也難以歸結自身創作軌跡。「正如在海洋中,人們淺的越深,就越有機會遇見未知」,藝術家如此說道。窒息與失去方向感的壓迫與恐懼,即便既確實危險且致命,但也只有在那看似荒蕪一片的盡頭處,才是能夠發現新生命、事物與可能性的場域。透過深海的比喻,我們開始能重新想像溫杜拉的創作總是介於生死、光影、正反與是非之間的理由,也更能領會那將作品喻為橋樑的創作態度;其所求的或終究是關乎嶄新可能與自我反思——屬於藝術價值的根本面向。而關於近年創作體驗,乃至本次新作發表的整體總結,藝術家再次不無浪漫的給出一段飽富文學色彩的譬喻——「學習如何在黑暗中看見彩虹」。





(原刊載於《典藏.今藝術》2015年12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