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當《衝鋒牛》成為全球景氣聖像:從1987年華爾街經濟崩盤談起






























傳奇——金牛成為景氣聖像

論及華爾Wall Street)的都會地景,即便未必所有讀者都曾親歷那做為全球金融神經中樞的關鍵地段,但相信人們肯定都知道,在華爾解的伯格林公Bowling Green)旁,有一座巨大的金色公牛雕塑——《衝鋒牛》charging bull(又稱做華爾街金牛(Wall Street Bull),或伯靈葛林公牛(Bowling Green Bull ))。而這隻金黃色的公牛之所以構成全球觀群眾眼中的紐約地標,除其巨大的體積與氣勢十足的搶眼外觀,更重要的,或許是牠戲劇化的誕生史事。這個故事始於1987年的華爾街股市大崩盤,持續低靡的景氣讓華爾街往常的旺盛活力徹底凍結。而在冰封三尺的寒意持續整整兩年後,這座充滿生命力、強度與衝勁的金色公牛在1989年的聖誕節前夕突然出現在紐約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前的一棵高達60英尺的巨型聖誕樹下,且立刻在成為群眾圍觀討論的熱門話題。但金牛傳奇則是在此後的兩天才真正展開。金牛誕生後的第三天,華爾街的股市行情猛然上升了4,000點(現今已達1,4000點),從此逐漸脫離景氣低潮開始回溫,超過六百多個晝夜的漫長危機終於在此結束。從此《衝鋒牛》便成為好運與財富的幸運象徵,而在上班途中摸摸牠,更變成華爾街工作者求取工作順利的安心保證。如今,《衝鋒牛》那始終閃閃發亮的鼻子、犄角(以及睪丸),不僅標示著《衝鋒牛》如今仍然被視為幸運指標,甚至更是華爾街的精神象徵!


走向公眾——藝術做為一種社會間隙

而這份鼓舞人心的禮物,事實上乃是出自1941年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的美籍義大利雕塑家阿多羅.迪.摩狄卡(Arturo Di Modica)之手。摩迪卡在1972年移民紐約並設置個人工作室。但新居落成不久便親臨了經濟崩盤的社會災難,而身為新住民的摩狄卡雖也身處金融風暴的受災圈,卻又被美國人民不服輸、不認命的頑強生命力所感動。故決定自掏腰包製作這件高3.4公尺、總長4.9公尺、體積重達3,200公斤的金色公牛。摩狄卡表示,之所以選擇以公牛為造型,乃是出自華爾街俗語中代表多頭強勢市場、指數上揚景氣大好的「牛市」(bull market),以及象徵空頭市場積弱而指數下滑的「熊市」(bear market)。做為一份將贈送給紐約市民的禮物,為求鼓舞人心的強悍形象與造型,摩狄卡不惜費時兩年不斷反覆修改其整體造型、動態姿勢、肌肉張力乃至臉部表情。並於製作完成後,開始「偷偷地」策畫這份驚喜的進行方式。在精密計算動線與程序後,摩狄卡將《衝鋒牛》的所有組件零件(如此大尺寸的雕塑,是不可能在組裝完成後才進行搬運的)安裝於卡車上,並於平安夜前一天的午夜一點,以短短四分鐘時間,神不知鬼不覺的將《衝鋒牛》裝置完成,並在警察與人群聚集前火速驅車離開現場(在未經申請的情況下,於公共地段置放雕塑實際上乃是違法行為)。不過,這座占用公共空間的巨大「私人物品」,當然還是無法逃脫紐約市政府的法律制裁,《衝鋒牛》曾經一度因佔用公共空間被政府強制移除。不過,此舉立刻受到深愛《衝鋒牛》的紐約市民群起踏伐,最後在幾經協商後,由「紐約市公園與娛樂部」(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Parks and Recreation)決議將《衝鋒牛》置於伯靈葛林公園旁的現址至今。

對於這段為人稱頌的歷史故事,藝術家的經濟代理人——菲利浦畫廊創辦人——史戴(Philippe Staib)說道:「藝術創作並非僅僅忠於自己做出好作品,更要能策略性的連結到城市、地方的文化脈絡」。換言之,藝術創作或許確實是藝術家挖掘自我的獨特展現,萌發於純粹私人的想像視野與天賦。但另一方面,一旦牽涉到「展示」(display),我們便不能遺忘從18世紀末美術館的誕生起,介於藝術與公眾之間的複雜關係與脈絡。或正如去年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11)總策展人芭卡姬芙(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在策展論述〈致一位朋友的信〉(Letter to a Friend中所指出——藝術展覽的興起根源於「公諸於世」(going pubic)的概念!又如前法國東京宮美術館(Palais de Tokyo)館長、現任法國國立高等藝術學院(ENSBA)校長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在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一書所言即:「藝術做為一種社會間隙(Social Interstice)。」換言之,藝術乃是一介於社會情境的裂隙中,連結/滲透於不連貫的兩者之間的關鍵介質。延續著前衛主義(avant-garde)以降的果敢藝術態度,摩狄卡的創作不僅絕非框限於一種個人的美學表達、不只意欲體現視網膜的愉悅,更非盲目且孤獨地道德呼喊,而是——更加直接地,讓《衝鋒牛》成為改變社會現實氣氛的創造性力量!


摩狄卡,在1989年的華爾街之後

「摩迪卡是一個絕對獨特的人,他從來沒有想過成為自己以外的其他,正如同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一樣。他擁有無人可比的驚人強度,這些作品除了摩狄卡本人外,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做得到!」史戴說道。正因為《衝鋒牛》本身的美學強度,與其文化歷史傳奇魅力的加乘效果。這頭在華爾街生活超過20年的金牛,在2006年時以500萬美金的啟標價,被英國收藏家出手買斷(不過做為附帶條件,《衝鋒牛》必須永久置放於現址)。不過,此一典藏事件決不意味著《衝鋒牛》或摩狄卡創作的終點!在20105月,另一隻身形相當,但更為「年輕力壯」的活紅色《衝鋒牛》(上海市政府將之命名為《金融牛》)在上海外灘金融廣場正式揭幕。而在2012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也在暌違22年後終於獲得一隻身形略小(長4.2公尺、高3公尺,體重2.5公噸)的《衝鋒牛》黑色版本

而除了仍持續發展中的《衝鋒牛》系列外,摩狄卡的藝術創作夢想可能遠比任何人所想像的都要來的更為龐大。藝術家表示,其手上目前正進行的創作計畫主要有二:第一個是現已籌備整整13年、佔地2,500平方公尺的私人雕塑學校!這將是一座位於義大利西西里的巨大雕塑公園,從規畫到建築,一切都由藝術家自己親手完成,授課範圍廣及不鏽鋼、大理石與木雕,預計每年將可收容60位學生,並將於2015年正式開始招生!另一個則是,一件進行中的全新的創作——《戰鬥中的馬》(Fighting Horse——由兩匹對峙站立的高大戰馬所構成的壯美雕塑。它不僅有著高張而優美的美學強度,更擁有遠比自由女神像高出一倍的崇高身形(總高約40公尺,相當於標準建築尺寸的12層樓之高)。由於體積過於龐大,材料受重、風阻、結構與耐受度等考量都因此加倍複雜。因此摩狄卡既有的雕塑創作材料力學,在此作品中都無法適用,而必須另求精準而嚴謹的建築工法。但也正因如此,這座巨大的雕塑也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建築」!也就是說,將保有供人們進出遊走的內部空間。至今,《戰鬥中的馬》已經耗費藝術家數百萬歐元的前置成本,更預估還需要十年與超過千萬的持續投資才能完工。而當筆者問及執行的可行性與風險時,年過七旬的摩狄卡表示,籌資與時間等現實考量從來都不是他在乎的事情,而唯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勇於實踐。正如史戴所描述——無論現實的阻攔多麼惱人,全力以赴、絞盡腦汁、化不可能為可能——才是特屬於摩狄卡的創作態度。


從華爾街、上海到台北

摩狄卡強調,即便所有的《衝鋒牛》都源自於他在1980年代為紐約市所創作的模型,但至今他所創造的每一隻《衝鋒牛》,都擁有著獨一無二的造型與動勢。這些差異與改變並不僅僅來自於藝術家創作狀態之演變,而是反應了藝術家親臨該城市進行深度認識後所產生的獨特感受,以及此將此感受反覆內化後,透過創作及反芻,化為一個個獨一無二的誠摯祝福。就如同上海的《金融牛》,摩狄卡為了希望反應中國經濟崛起的發展現況,在初次探訪上海直到《金融牛》正式揭幕前,藝術家已經先私下製作了三種全然不同的公牛原型(prototype),且光是在臉部造型的細節處理,就實驗了多達15種不同版本。並在反覆與市府單位進行討論與協商後,才以今日如烈火琢身般的強勁姿態呈現於上海市民眼前,除做為贈與上海的禮物,更也是《衝鋒牛》在東亞世界的第一次亮相。


而在本文的尾聲,筆者刻意將採訪中最令人興奮訊息留在最後,也就是——據聞,在不久之後,一頭全新的《衝鋒牛》將以與紐約、上海相同的巨大體積,誕生在台北市的北區!這不僅將是全球第三個擁有如此規模的《衝鋒牛》,且摩狄卡仍舊將比照其一貫的創作原則,為台北量身定做一頭能夠做為台北都會肖像的公牛版本。而為此一尚未展開的預定計畫,藝術家已經於上月親臨台北,並進行相關的場地勘查與都市認識。對於台北市的初次體驗,摩狄卡表示,過去他所接收到的訊息,一直讓他認為台北是一個極度科技化與都會化的生冷城市,但經實地穿越大街小巷的深入走訪後,台北市區在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的豐富表情,乃至於都市紋理的多樣性與交混共生姿態,不僅讓摩狄卡感受到一份全然不同於過往認知的獨特美感,更也希望自己能藉這頭尚未誕生的《衝鋒牛》,為台北這個令他感到新奇的城市,帶來更多生命活力——不僅做為全球化時代下的經濟揚升之景氣祝福,更也是為這座陌生海島城市,獻上一段誠摯而優美的高聲頌揚。



(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2013年十一月號)

沒有留言: